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景应忠 通讯员 刘跃坤)“买种、除草、培土、施肥、种植,自老师带领学生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背后空地上开辟出一片劳动基地后,那些平时不爱劳动的学生也慢慢喜欢观察庄稼的变化了!”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中心小学校长杨昌盛感慨道。近年来,黄平县各校通过在劳动教育中加入德育,做好大教育。
新州中心小学将撤并后的原太阳小学校址,别出心裁地建设成近20余亩的劳动基地“开心农场”。为让劳动教育丰富和有趣,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征等,把学习民族文化和劳动教育连接起来,将泥哨、蜡染、苗族刺绣、剪纸、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劳动实践中,还聘请民族泥哨“非遗”传承人陈应奎进校面对面指导,让孩子在实践中传承民族文化。在劳动实践中,不少学生用灵巧的双手把一团团泥巴捏制成“虎”“牛”“龙”等十二生肖的图案,并通过上色等工序把其变成可售卖的工艺品。
近日,记者走进该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看见学生们撸起袖子相互配合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传来笑声……学生们的劳作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五年级(2)班学生潘红学会捏制泥哨后,把在课堂上精心制作的泥哨作品拿到网上去销售。“从挖土开始,到捏制泥哨、染色、烧制,既动了手也动了脑,同时还可以赚一点钱,使我享受到体力劳动的不易,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魅力!”谈起自己在劳动课上的收获,潘红很兴奋。
黄平县旧州中心小学将劳动基地实行分班级分区域管理,每周由教研处定时对各班责任区进行检查、指导、督促、管理、评价,促进学生合理开展劳动实践。校长胡永胜说,孩子们在基地学会种马铃薯、黄瓜、西红柿、水稻养鱼等一些农村常见农活。学校还在蔬菜等成熟时举办丰收节,让学生吃上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劳动教育带来的幸福和乐趣。
为让劳动教育更好地促进德智体美的发展,黄平县还动员各校编写极具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读本、搭建课程体系等。截至目前,全县开辟大大小小劳动实践基地38个,组织学生劳动实践课1200余次,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规划,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高贵其灵魂和野蛮其身体!”黄平县教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国告诉记者,各学校通过开辟劳动基地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推动学校五育融合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学校多形式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